她在全球健康,找到职场人的“第二曲线”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这是纪静文反复提及的人生信条。作为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的研二学生,她曾就职于辉瑞、罗氏等500强药企,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担任胆道外科研究助理。而后创业,成为英仕健康合伙人,主导设计多个健康险产品,服务超千万用户。

如今她又以“跨界医疗人”身份重返校园。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职业“中场暂停”,更是一场对医疗行业宏观思考框架的深度探索。  

按下职场暂停键,重返校园

2016年,中国掀起精准医疗热潮,医疗新技术迅速崛起,而支付方则空缺。我和伙伴创办了“英仕健康”。我们赶上了政策东风,三年内完成三轮融资,设计了多个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用户提供避免“因病返贫”的保障方案。

与课程主任和前校长的中欧智慧医疗毕业合照

然而,医疗行业的变化远超想象。我曾以为技术突破能解决一切,但创业时发现,医疗政策、支付体系、社会认知差异等问题都会成为创新产品诞生的瓶颈。这让我意识到,医疗创新不能只靠商业直觉,更需要政策框架的支撑,我需要用学术的严谨重新梳理经验。

2023年,我选择在职场按下暂停键,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简称DKU)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简称GH)的学生。

在昆山杜克,自由和高效从不对立

在GH最吸引我的是其“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术探索并非按部就班,而是以个人兴趣为起点。教授会一步步引导你明确研究方向,既给予自由探索的空间,又提供高效的学术支持。

DKU新生周开学第一天

我的研究课题聚焦中国创新昂贵药品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一方向直接源于我创业时接触的真实案例。我的课题导师是汤胜蓝教授。作为行业内的学术大咖,汤教授即使是在百忙之中,他都会坚持定期花时间指导我这样的“小菜鸟”。在我纠结于如何设计罕见病药品的解决方案之际,汤教授建议:“先描述现状,再思考政策、社会、商业的多维破局。” 他带我拜访医保谈判专家,让我意识到政策倡导与技术突破同样重要。这种高维视角的点拨,让我从“战术执行者”逐渐成长为“战略思考者”。教授们愿意把时间分配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支持在职场中很难遇到。

此外,Marius教授的全球健康伦理学课程更是填补了我作为理科生的思维盲区。我曾认为医疗问题的答案藏在技术中,但Marius教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让我意识到,医患矛盾、药品可及性等议题背后是社会结构与伦理困境。比如,我曾将他的“定性访谈技巧”融入团队培训,发现人文关怀与商业逻辑的结合能激发更多创意。

读书后做政策分享的日常

在DKU学期的课程设置聚焦高效,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目标,减少试错成本。而在杜克大学的一学期,则让我体验了另一种学术氛围。杜克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发散,更多元。开放式的课程架构打破学科边界,学生可自由旁听商科、社会学等多元领域的课程,这种跨学科滋养让我重构了对医疗创新的认知维度。

我曾旁听Fuqua(富卡商学院)的健康保险课程,讲师用一页PPT罗列全球数十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这种“广度优先”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此外,课程中关于欧美医疗保险发展历程的案例分析,让我意识到中国医疗创新的瓶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结构与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结果。我曾困在具体业务问题里,但国际化视角让我看到了更底层的逻辑。以前总想用“蛮力”突破,现在我学会等待政策与市场的“共振时机”。

杜克校园教堂合影

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从“信息搬运工”蜕变为“算法构建者”。过去,我依赖行研报告拼凑观点;现在,我学会用政策框架与国际化视角系统性分析问题。这段经历不仅补全了我的学术底气,更让我坚信:职场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不必按剧本走。职场可以暂停,但学术带来的思维升级会持续赋能未来。

作为医疗人,我现在不再焦虑“该何时加速”,而是更关注“如何卡准节奏”。

想对未来同学说的话

拥抱人生“无方向”的阶段
我在毕业时,曾因迷茫未来的方向,放弃已经到手的研究生offer选择工作。但正是工作中不断跨界尝试,让我找到热情。如果你现阶段暂时没有确定的方向,就去试错——淘汰不喜欢的,剩下的就是可能。

打破信息茧房
在DKU和杜克大学的课程和活动能帮你看到认知边界外的可能性,比如海外医疗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创业的灵感。

别被GPA困住
在职场中,相比GPA,企业更看重学习能力与项目经验。与其焦虑分数,不如多参与真实课题,哪怕只是整理数据,也能积累行业认知。

接受“落差感”‍
毕业后你可能从研究宏观政策变成用AI改PPT,你可能不能一步到位,入职理想的公司。但只要你在该领域实践同样能培养敏锐度。在我团队里曾经有一位“学霸”,他开始工作也是从整理药品清单起步,如今已经独立负责医疗跨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