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涵是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理学硕士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合作交流处。从昆山杜克大学(DKU)到公立医院工作,汪雨涵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
从最初入学的迷茫,到公立医院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这两年不仅是学术探索的征程,更是自我成长的蜕变。
回忆起硕士生涯,她说:“我永远感激在DKU的成长之路,既是在迷茫探索中不断前行的旅程,也是自我和解、在试错中成长的历程。”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便对医疗行业耳濡目染。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看到医务人员奋战在一线,包括我的父母,这让我对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硕士择校时,我偶然看到DKU全球健康项目官网上的一句话——“欢迎加入全球健康引领者的行列”。这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第六感告诉我,“就是它没错了”。
我开始深入了解全球健康这个领域,发现它与公共卫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更具国际视野和跨学科属性。全球健康不仅关注个体医疗,更关心医疗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我希望深入学习的方向。我意识到,自己可以结合本科的行政管理背景,以跨学科的方式理解医疗体系,探索更高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然而,跨界意味着挑战。入学后,我很快意识到,自己不仅缺乏医学背景,还需要在短时间内补齐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等硬技能。第一学期,面对选导师、定课题的压力,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一个研究项目的设计,不能仅靠凭空想象,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设计,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为了弥补知识短板,我选择了一种“反推”的学习方式——从项目评估入手,倒推理解研究设计的关键点。因此,在第一学期,我选修了刘运国教授的“健康项目评估”(Health Program Evaluation),希望通过分析项目的成败和影响,掌握研究设计的核心逻辑。
与此同时,我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上也制定了学习计划。吴晨凯教授的“生物统计学和流行病学” (Bio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for Global Health Science )让我从零基础小白成长为能够独立使用Stata等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的学生。我的作业不仅涉及数据清洗和建模,还包括完整的研究报告撰写,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解读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结论。在定性研究方面,Marius Wamsiedel教授的“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让我学会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设计一对一访谈、小组访谈,并灵活调整提问方式,以获取更具深度的信息。
真正让我突破瓶颈的,是导师龙倩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数据收集到论文撰写,她的反馈总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推进项目。她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还在论文的每个关键节点给予我耐心的指导。
昆杜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也为学生提供毕业课题所需的一定的科研经费,我们除了做研究设计,也要自己亲自做好项目计划,管好项目预算,学会做科研,也学会项目管理。

在DKU的两年,不仅是对全球健康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是对自主学习和多维度能力培养的探索。课堂之外,我有机会通过学生工作、实习以及跨文化交流,拓展自己的技能,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研究生项目招生办公室,协助招生官田丹玥老师开展招生活动,负责新媒体运营和宣传。这段经历让我掌握了新媒体管理、活动策划等实用技能,也让我意识到,在医疗健康领域用清晰、生动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样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次实习不仅帮助我打开了新媒体运营的大门,也为我后来获得校外实习机会、乃至正式工作打下了基础。
但真正让我改变学习方式的,是DKU提供的丰富资源和自主探索的环境。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下,我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总是等待老师提供标准答案。

然而,在DKU,我意识到,学校的许多资源需要主动去发现和利用,而不是等待别人“喂饭”。比如:
Office hours: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可以在教授的办公时间面对面深度讨论,甚至延伸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Duke Library & PubMed:学会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不仅帮助我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让我构建起全球健康的知识框架。
Language and Culture Center:语言中心的老师提供论文修改和学术写作指导,帮助我提升英文表达的精准度,特别是在科研写作方面。
Career Service Office:DKU职业生涯发展办公室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简历修改和模拟面试,让我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信、有方向。
DKU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互动更多,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索,这段学习经历帮助我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比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被评判
而DKU的讨论课、演讲训练,尤其是40%国际生的多元环境,让我逐渐摆脱背诵思维,更加专注于表达和交流,逐渐建立起英语表达的自信。我也因此更加理解不同国家的沟通方式,这些经验也为我之后在公立医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硕士最后一学期,我很幸运地收到了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合作交流处的工作机会。这不仅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深入理解中国公立医院的多重职能。公立医院不仅是医疗救治的前线,还承担着健康科普、支持基层医疗、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等重要职责。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聚焦于医联体建设,尤其是通过农村早癌筛查提升基层医疗能力。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基层医疗资源短缺、筛查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也让我对“医联体”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的核心在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实习之后,我正式入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合作交流处,我的工作正好对接了医联体建设的核心环节。我们需要与基层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临床医生定期前往基层医院义诊,或通过线上直播、健康访谈、科普讲座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能力,同时也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实际上是医联体“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落地的关键。我在从事具体事务、整理文件、对接资源、执行项目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现实挑战。
除了国内医联体建设,我的工作还涉及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需要协助医院与不同的国际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例如法国Havas集团、匈牙利Semmelweis大学、捷克Motol大学医院、贝隆康复医院等,组织协调会议,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更是在向国际伙伴传递中国医疗体系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公立医院的运作模式、医疗资源的配置逻辑以及健康管理的政策背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国际合作并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跨文化理解与适应的过程。如何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和视角去讲述中国医疗体系的故事?如何在不同的医疗背景下找到共鸣点,让合作更加顺畅?这些问题让我频繁回想起读研时接触的全球健康挑战、跨文化沟通等理论。曾经课堂上讨论的全球卫生治理框架、医疗体系比较分析,以及国际化、多元化学习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成为我工作中的实际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国际医疗伙伴的需求,找到彼此认同的切入点。

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全球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跨国协作,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如何互相借鉴、资源如何互通、医疗合作如何实现共赢,都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去探索。
DKU的学习和实习经历为我这部分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它让我习惯于用国际化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精准、专业地用英文表达医疗故事。无论是参与医院医疗集团视频号的健康科普宣传,还是投身医联体建设、乡镇走访等,每一项工作我都倾注了热情和思考。
从DKU到公立医院,这不仅是职业的选择,更是责任感的延续。“感谢自己在迷茫中的坚持与努力,在试错中的勇敢与坚韧”。如今,我带着这些宝贵的经历与感悟,在如今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全球健康管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引导我进入这个行业的那句话‘欢迎加入全球健康引领者的行列’,我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我想对师弟师妹们说
“Make mistakes, be brave, and stop overthinking.”
进入DKU,大家带着满腔热情,同时也难免对专业选择和未来方向感到迷茫。我经历过这样的焦虑和内耗——迷茫并不可怕,它意味着你正在思考和成长。不要害怕犯错,试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请对自己宽容一些,给自己一些空间,去尝试不同的课程、实习和研究方向,勇敢地向教授、学长学姐、同学们寻求帮助。
“This path will not be linear.”
这是2022年入学典礼时Marius Wamsiedel教授曾说过的话。求学也好,人生也罢,路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有时你会觉得自己离目标特别远,甚至停滞不前,但只要你还在前行,路会一点点变清晰。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回头再看,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千帆过尽时,你会读懂命运埋设的蒙太奇——每个犹疑的休止符,都在为生命赋格曲积蓄复调的能量。此刻你站在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上,桅杆刺破云层时,记得向风中的自己微笑。
Trust yourself, allow everything to happen, and keep going—you’re on your way to becoming someone you’ll be proud of.
请相信自己,勇敢向前,与优秀者交流,在学习中淬炼,在生活中调节自己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即使遇到困惑,难以自行调节,也不用过于担心,专业心理咨询师会给你所需要的帮助(DKU C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