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感谢昆杜全球健康项目的一切,正是在昆杜的学习经历,帮助我获得了在世界健康基金会工作的机会。”

我叫蒋梦露,昆山杜克大学2025届全球健康专业的研究生。2025年5月毕业典礼前夕,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的入职通知。这份工作不仅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个人理想中的职业。
世界健康基金会是一个拥有超过66年历史的全球健康与人道主义组织,长期致力于应对全球最严峻的健康危机并加强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自1983年在中国开展工作以来,基金会与各地的社区、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系统合作,共同应对最紧迫的全球卫生挑战,确保全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健康基金会的工作涉及母婴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医护专业人员能力建设、灾难应急准备与响应等方面。我目前担任项目协调员,对接医院、捐赠人、政府部门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并参与项目的会议组织、实地考察等工作。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充分发挥所学,在我热爱的全球健康领域深耕。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在昆杜的每一次选择和经历,都为我最终获得这份工作增添了一分确定性。
本科阶段,我就读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主修健康促进专业。2022年本科毕业后,我曾一度感到迷茫,所学专业在国内尚属小众,计划回国工作的我,如何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我一边修读第二学位营养教育,一边寻找方向。我期望能将所学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并继续丰富自己在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怀着这样的期待,我非常幸运与昆杜结缘。
全球健康的课程设置极具实用性,其中阎丽静教授的“全球健康研究:设计与实践”正是我现在工作会常常用到的——写研究和项目的申请书。阎老师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研究从规划、设计到写作申请书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课程的大作业要求撰写完整申请文书,让我积累了扎实的写作经验。另一门课是龙倩副教授的“母婴健康”。我从中学到了非常多母婴健康领域的专有名词,对这个领域的卫生挑战和需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工作面试提供了很大帮助。
学校的学术演讲课程为我提供了系统学习演讲技巧的平台。除了每学期多次的演讲训练外,老师还会传授演讲的“窍门”。得益于这门课程和语言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我通过了TED x DKU专题演讲活动的选拔。我的演讲主题是《桑拿加热治疗对人体的三种生物指标的急性影响》,这是我在本科期间开展的实验室研究成果。我需要向昆杜不同国家、多元文化背景的师生阐述该治疗方法的健康益处,以及桑拿加热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影响。这样的历练,不仅是对我沟通、演讲技巧的提升,也为我进入一个跨文化协作的国际组织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两年研究生期间,我积累的项目经历为我建立了“做事”的框架和对卫生领域的理解,让初入职场的我并非“一张白纸”。
我共参与了导师阎丽静教授的两个课题项目,一个涉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一个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疾病干预,都与我现在的工作内容相近。入学初期,我先是加入了阎丽静教授的尼泊尔课题组。出于个人的兴趣,我又在第二学期加入了她的昆山课题项目组,并放弃了第三学期去杜克本部交换的机会,全身心投入了昆山的研究项目。
尼泊尔的项目采用mHealth等数字化技术,助力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当我亲身前往尼泊尔,才真正理解了全球健康工作的意义所在——为资源短缺的地区带来可行的解决方案,让健康作为基本的权利实现人人共享、公平可及。我参与的昆山实地研究项目聚焦的是老年人群体,项目主要致力于应用实施科学框架EPIS和COM-B了解老年人的多病共病情况、健康管理的障碍与促进因素。当我深入病患群体,并与患高血压的老人交谈后,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高血压患病率、致残率等数字,变得鲜活而沉重起来。

参与实地项目,让我得以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真实世界。通过全程负责项目设计、实施、进度追踪、深入社区调研、管理学生团队及处理突发情况,我积累了项目管理与沟通协调等经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获得了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我也参与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VaxLab)的工作。尽管这个项目涉及的免疫规划话题与我的研究背景、毕业课题并不相关,但是这份校内的实习很好地加强了我搜集文献资料、进行中英翻译的能力。我也学会通过快速自学,建立对新的健康领域话题的概念。当然,能够加入世界健康基金会,也缘起于在VaxLab的实习——我在项目的带教老师潘张旸分享了招聘信息给我,认为我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并鼓励我去应聘这个岗位。
乐观者永远前行
回顾过往,曾经的我也许会更计较自己的“得失”,而非关注未来的可能性。昆杜教会我做任何事情要永远向前看,关注脚下和未来的路更加重要。
此外,我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要尽可能多尝试新事物、新道路,在校、在更多的平台和舞台上,善于探索机会,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些经历很可能会在长期带来回报。
乐观者永远前行,无惧“踩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吧!

撰稿丨钱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