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泉讲坛回顾丨 “职通国际组织”分享会

9月29日,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与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25年秋季学期第二场“兴泉”全球健康系列讲坛圆满落幕。

本次讲坛聚焦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特邀世界银行卫生、营养与人口全球业务局高级卫生经济学家董迪博士、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汤胜蓝教授、徐福洁教授,分享国际组织求职就职经历,为有志于投身全球治理、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引。

董迪博士介绍世界银行工作

活动中,世界银行卫生、营养与人口全球业务局高级卫生经济学家董迪博士分享了她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历,重点介绍了印度、沙特阿拉伯、塞拉利昂和埃及的各种项目,描述了她在消除结核病计划、卫生系统转型和能力建设举措方面的工作。她还介绍了自己通过青年专业人员计划 (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 YPP) 进入世界银行的经历,并特别引入“T形个人能力框架”,建议学生既要深耕某一领域,也要通过跨领域实践拓宽经历,形成T型的纵深和广度兼具的能力模型。

昆山杜克大学学生模拟联合国俱乐部负责人、2028届学生Somya Jhamb主持圆桌讨论,董迪博士、汤胜蓝教授、徐福洁教授围绕“在国际组织追求职业发展”展开多维对话。

他们从个人经历、行业需求、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为学生答疑解惑。

徐福洁教授指出,国际组织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的核心力量,而人才则是推动多边合作的关键。她简要分享了个人通过“流行病情报局(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EIS)计划”开启国际职业生涯的经历,并鼓励昆杜学子在追求竞争机会时要勇于尝试,尤其女性学生更需信心。

董迪博士讨论了国际组织的职业道路,强调了根据个人兴趣而不是未来工作前景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她解释道,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等专业适配性较广,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中带来机会,其中公共政策更加专业化,与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岗位需求高度契合。

她建议学生建立人际网络,积极主动地寻求建议,并在需要时不要害怕改变职业道路。此外,她还讨论了在学位之间弥补差距的价值,并强调在特定领域中的良好契合比眼前的职业道路更重要。

谈及是否需要攻读博士学位,汤胜蓝教授指出,博士学历的价值不仅在于专业深度,更在于思维灵活性,其培养的研究、数据分析能力可灵活应用于国际组织项目设计、政策评估等场景。他同时提到,国际组织并非“一条路走到头”,通过多样化技能储备,可在不同领域或机构间灵活发展,不必局限于单一职业路径。

嘉宾们的分享既解答了“如何进入国际组织”的实操问题,也回应了“如何在国际领域长期发展”的深层困惑。

他们的指导为昆杜师生提供了“从目标设定到能力提升”的完整路径。


文章丨冯偌凝 邹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