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张旸同学是昆山杜克大学(DKU)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2024届毕业生。她是四岁孩子的母亲,前媒体人,在跨国医药企业拥有超过10年的企业传播和公共事务的职业履历。在大部分同行和同业以MBA项目作为进修的选项时,她选择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开启她的职业生涯下半场。
离开“500强”

很多人问我,36岁离开“500强”大厂脱产读书需要怎样的勇气。我想了很久,勇气谈不上,可能还是需要点底气,比如,全家上下都无条件挺你,没背什么“贷”。除此之外,就是我对医疗健康领域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爱,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每一天都在做艰难的抉择——是生命和伦理道德的选择、是政策制定中多方博弈的抉择、是创新技术路径里艰难求索的抉择。
相比于通过MBA进行职业中场的进修,我可能做了个比较“小众”的选择。我希望从这段新的求学经历中获得“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我要打破自己在企业中做事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既定框架,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长点新见识。第二个“不同”,是我想挑战一个和我过往专业背景不同的领域。我本科学政治,之后读了新闻硕士,即便在医疗行业耕耘十年,靠自己日常碎片化的学习所获得的业务相关的医疗知识,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因此我亟需医疗卫生方面系统的专业训练。第三,过往我在工作中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是医药产业圈里的人,我希望在这段学习经历中,认识一样也投身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同的人,包括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国际组织的专家,以及政府部门卫生政策的研究者和决策者。
我相信与这些“不同”的相遇,也将让我成为“不同”。
包容、跨界的课程项目

DKU全球健康硕士项目是非常包容和跨界的。
我不是专业里就读学生的“年龄天花板“,也不是第一个来此读书的职场人。我同届的Sophie Kuve来自肯尼亚,她的两个孩子已经上初中。来读书前,她在肯尼亚做了多年的微生物实验室分析工作。我高一届的学长王瑞是前外交官,并在公益组织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控烟项目经验。我的学姐金益清曾经经营过一家餐厅,她来到DKU,研究油的温度高低对食物营养成份的影响。结合之前的工作和专业背景,我们都在这个项目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无论是昆山杜克大学提供的课程,还是美国杜克学期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还是有不少“小心机”,总结成八个字,就是“学以致用,跨界连接”。例如,在“全球健康与移民”这门课上,我的老师就会邀请在国际组织一线工作的专家,讲述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体会。此外,在很多全球健康实践案例中,你会看到即便是推行一个卫生领域的项目,也要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国际政治关系、法律法规制定、地理气候影响、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个体的偏好和心理动机等。只有足够跨界,才能更好理解医疗卫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我也在一年半的学习中,打卡了两个新的突破。在我来读书之前,我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做科研、发文章。第一次做学术研究,我结合了自己之前公共传播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我自己作为一个家长带孩子打疫苗的经历,关注和调查了家长从哪些途径了解疫苗信息,他们怎么给孩子打疫苗做决定,都有哪些考虑。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梁凡助理教授(媒体传播领域)、汤胜蓝教授(全球健康及公共卫生领域)以及Marius Wamsiedel助理教授(医学社会学领域)的组合指导,也得到了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老师、校友的帮助,受益匪浅。
我以前从来没有写过卫生领域论文,在读期间,我在昆山杜克大学刘运国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静教授和武汉大学黎浩教授的指导下,作为第一作者在BMC子刊《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上发表了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医疗体系,促进慢病防控的一篇评述文章。

能做成这些事情本身,除了知识上的进益,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体验。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如果要我回答硕士项目学习中最让我回味的经历,我会说是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职业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大量的交流和碰撞。
在昆山杜克大学和在美国杜克大学求学期间,我喜欢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聊天。医疗卫生体系和看病就诊体验,是一个普世的话题,也常常成为我们的交流的焦点。美国的妈妈们羡慕中国能有四个月及以上的法定产假,和我们由医保报销大部分产检、生产等服务费用不同,她们生孩子的花费取决于保险条款覆盖的范围,甚至有时候产后的止痛片,还要自掏腰包;英国国民保健体系虽然看病不花钱,但是预约排队的等待时长有时候漫长地离谱,甚至择期手术可以排到数年之后;坦桑尼亚的医疗资源稀缺,在知名的综合医院,医生忙到连轴转,毫无喘息。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这些交流是课堂之外,最有益也最直观的一种信息补充。

2023年夏天,我有幸入选“杜克日内瓦全球政策项目” ,与48位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其他多所海内外知名院校的同学,共同参访日内瓦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及非盈利机构,并与这些组织的学者专家、雇员等进行互动交流。最大的收获不是“去了日内瓦”,而是在这短短一周里,我与一群在全球健康领域倾注自己热忱的伙伴相遇。

项目学员中,有在非洲从事护理工作多年,50岁返回美国在杜克半工半读,希望拿下护理硕士学位的Veronica;有来自巴基斯坦,在威斯康辛大学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的Rehan;有完成了住院医师培训,正着手创立全球健康慈善组织的Robi;有刚刚考上医学院,并希望自己将来也能从临床走向全球健康一线的Safa;有在维和部队当过兵,之后在杜克进修公共政策的Jorge。和他们的交流,除了全球健康议题之外,还有我们生活和生命中遇到的各种烦恼、问题和挑战,比如家庭、孩子、学业、职业选择,这其中来自不同文化、习俗和信仰带给我们的价值认知,常有碰撞,也能发现共通。
和不同的人相遇,也正是全球健康领域的真正魅力所在吧。
开创一条没有前人的路
我目前在昆山杜克大学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VaxLab)负责公共传播与政策倡导工作。这个工作其实从我2022年刚入学开始就接手,说来也是机缘巧合。VaxLab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赞助支持的一个科研项目,其主要目标是为加强我国的国家免疫规划提供高质量的科学证据,以及开展政策倡导工作。尤其是,推动WHO推荐的一些重点疫苗,能够真正惠及到更多的人,惠及到偏远地区、弱势人群,降低他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我非常有幸在这个项目中和汤胜蓝教授,以及多位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还有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开展密切的合作。我过往的公共传播以及企业的从业经历,为项目的运行和交付,提供了技能补充,帮助搭建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之间的桥梁。

简单来说,我的主要职责是在行业内树立VaxLab项目的品牌,让VaxLab成为疫苗交付研究领域专业人员交流的知识平台;基于不同媒体的需求和特点,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及数据,转化成媒体能够直接运用的素材和语言;同时,根据舆论趋势的研判,为公共卫生政策科研产出的设计,提供建议和参考。
这份工作的内容,几乎没有成熟的模式和前人可以参考。怎样基于中国自身的传播环境、政策特点,基于科研成果的结论,开展政策倡导,我的面前几乎是白纸一张。这也正是我欣然接受这个挑战最重要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范式可参考,那么正好由我来摸索和定义它。

今天,当我去行业里参会,如果来自疾控的老师、来自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我说,“VaxLab公众号我们经常看的,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会觉得所付出的努力还是挺值得的。我也期待着未来在更加宏观层面,能看到卫生政策上的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也特别感谢VaxLab合作网络中每一位老师和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小伙伴的支持。
能够为“人人共享健康”的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我的人生小目标吧。
给职场申请者的攻略和建议
申请不需要经历研究生统一考试,这对于职场申请人来说非常友好,可以节约大量的准备时间。需要过的就是语言关。
全球健康专业必修的一些基础课程,是为来自不同专业和履历背景的学生设计的,即便你没有医学背景,你也可以上手。
项目学习内容是学术和实践相结合,并非只是大量抽象的理论学习。
给想进入“大健康”行业学生的建议
把对“大健康领域”的兴趣,转化为真正的行动——从身边小事了解医疗和健康,通过公开信息了解行业动态,接触这个行业的从业者。
1、从身边小事了解医疗和健康: 医疗健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你可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开始着手,比如从患有慢病(三高、糖尿病等)的长辈那里,了解他们就医、拿药的整个历程;基于你自己就医看病的经历,研究什么是医保个人账户,什么是统筹账户,以及医保的支付比例。
2、通过公开信息了解行业动态: 关注医疗行业的公众号、医药企业的官方网站等,了解行业政策的变动,企业新产品的上市,研发管线的布局,突破性新疗法等等。
3、接触健康行业的从业者: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渠道认识健康行业的从业者,通过交流了解你可能希望进入的企业或机构的情况。校内渠道包括DKU和杜克大学的学术讲座、职业讲座和校友讲座等,校外渠道包括实习、参加行业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