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KU研究助理成为DKU研究生
回望我来到昆山杜克大学(DKU)的这三年时光,我总觉得一切都源于一连串的“机缘巧合”。本科毕业那年,我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是迷茫的:我对很多事都有点兴趣,却没有哪个方向让我坚定不移。当时,我只模糊地给自己设了两个大方向——要么去做科研,要么去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到了曹焕生教授招募科研助理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来到了 DKU,也就此开始了一段让我改变至深的旅程。

这份 RA(研究助理)的经历,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曹老师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以目标为导向。”这句简单的话,逐渐成为了我思考、做事的准则。在实验室里,我开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原因、思考解决方案,而不再只是“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科研真正的乐趣,是和问题“纠缠不清”,在试错与突破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破解一场复杂的解谜游戏,令人上瘾。

就在我逐渐理清方向的时候,曹老师有一天笑着跟我说:“你要不要考虑一下就读DKU的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Global Health)?”一开始我犹豫,但DKU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跨学科的培养理念和富有启发性的同伴互动,早已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认同。而 Global Health ,既和我动物医学的本科背景相关,又与我一直以来“希望为人解决问题”的初心不谋而合。我不再犹豫,提交了申请。
但真正开始读书后,我才意识到挑战的真正含义。全英文授课、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课程设置,以及频繁的演讲、讨论与小组合作,曾一度让我手忙脚乱。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我逐步适应,并一点点建立起属于我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自信。我尤其感谢学术英语表达课上的 Joe 老师,他总是鼓励我:“Happy!You can do it!”在他的鼓励式的教学下,我开始尝试脱稿表达、练习演讲的节奏和停顿,慢慢地,从“台下胆怯的小透明”成长为“台上带节奏的演讲者”。

Global Health课程中,有许多课程颠覆了我对“健康研究”的原有认知。比如Global Health Challenge,一开始我以为它和我本科时学的兽医流行病学大同小异,后来却发现它的视角更加宏大,从政策、资金、人权等多维度分析问题。这种框架性的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

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Research Design,它帮助我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科研的完整流程——从提出问题、构建假设,到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这门课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实验,更是思维训练。这个认知的转变,也直接影响了我之后博士申请方向的选择。
从挑战到热爱
科研的道路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我记得最痛苦又最让我成长的经历,是学习R语言和做WGCNA分析图的那段时间。作为一个“零基础”的计算机小白,我啃教程、查文献、网上搜教程,自己尝试写代码反复试错。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半个多月后最终跑出那张“漂亮得不可思议”的数据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扎实的成就感。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喜欢做科研,也愿意为它付出。
我很幸运,能够遇到像曹老师这样的领路人。他不仅传授我科研的方法,更让我具像化:“什么是对一个问题真正的热爱?”。我曾因为实验中蓝藻难以分离而苦恼不已,而曹教授却惊喜地说:“Interesting!”他会为藻类和菌的共生关系而着迷,会为一个小小的灵感翻阅厚厚一摞文献。他对科研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即将启程赴美读博,我既期待也紧张。我期待能拥有属于自己完整课题的那一天,也期待用计算模型去拓展科研的边界——成为一个“创造模型的人”,而不仅仅是“使用模型的人”。我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但DKU的经历让我坚信: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
曾经的我也害怕选择错方向,也害怕展示不够好的自己。但现在我想说,不要害怕试错,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它的价值。你可能在实验中找到乐趣,也可能在课堂上爱上讨论;你可能因为一位老师的一句话而坚定方向,也可能因为一次崩溃的Presentation而迎来突破。

DKU 给我的,不只是技能和资源,更是自信、勇气与包容。这里是一个允许你去试、去错、去表达的平台。走进来,你会发现:你有权利去选择、去改变,并且会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