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二手烟暴露问题长期严峻。尽管2005年中国批准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无烟立法和实施进展依然缓慢且不平衡。近年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各地加快了无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但仍存在地区间立法差异和执行难题。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硕士项目2023届毕业生杨博璐在烟草研究领域知名期刊Nicotine and Tobacco Research上发表了名为《中国大陆无烟立法与实施的多样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一项案例质性研究》(Analyzing the Diversity and Impacting Factors of Smoke- Free Legis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Mainland of China: A Case Qualitative Research)的文章。该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政策梳理和访谈,以上海和重庆作为案例,对中国内地控烟立法与实施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推动全面无烟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建议。
-2.png)
中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无烟立法,不同城市的立法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尽管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已颁布全面禁烟政策,禁烟场所覆盖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公共场所,仍有许多地区仅实行部分禁烟政策,允许在这些公共场合设置指定的室内吸烟区。
研究者发现,烟草行业的干预是推进无烟立法的主要障碍。以案例城市为例,重庆于2021年推行了部分无烟法,虽然部分政策制定者原本计划推行全面禁烟,但最终因行业的阻力,重庆在地方立法中保留了餐馆、娱乐场所和酒店的吸烟区。上海于2010年颁布了大陆地区首部省级控烟地方法规,开始实行局部禁烟,并于2017年修改为室内全面禁烟,期间也受到了来自烟草行业的干预。
在访谈中,部分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认为暂时允许设立室内吸烟区是向全面禁烟过渡的必要举措,但研究发现没有给该过渡措施设立期限。也有专家指出,目前立法中尚缺乏如何设立和管理这些区域的相关规定。一位曾参与政策制定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允许吸烟区的存在,就等于削弱了无烟立法的核心目标。”
在禁烟法执行层面,虽然上海和重庆采用了相似的多部门执法模式,但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上海在2017年全面禁烟法实施后,加大了执法力度,罚款数量显著增加;而重庆的执法推进较慢。受访者指出,执法资源短缺、部门间协调不足是阻碍禁烟法落地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建议,在禁烟控烟领域,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同时,政策制定者需明确设立吸烟区的过渡期限,推动全面无烟环境的实现。此外,研究呼吁通过政策倡导和公众参与,吸纳更多公众加入到社会共治的控烟工作当中,进一步提高立法和执行的有效性,保护公众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研究团队希望通过本研究,引发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无烟环境建设的更多关注,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未来,逐步推动无烟政策的全面实施,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撰稿:任楚
查看论文原文:https://doi.org/10.1093/ntr/ntae253